探访沉睡中的红石场

探访沉睡中的红石场

采石场 采石场

  一处美丽的风景,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个动人的传说;一个被遗忘的景致,也有说不尽的沧桑.

  石排,一个美丽的莞邑小镇,因拥有了塘尾村、康王庙、龙眼岗贝丘遗址、中坑王氏大宗祠、福隆古塔、埔心古建筑群和燕岭古采石场遗址等多张“旅游名片”,成为东莞文物大镇.有着“国家文物保护单位”和“中华历史文化名村”光环的塘尾村早已名扬各地,在近日,更是入选为第三批广东省古村落;与之相比,燕岭古采石场遗址显得“暗淡”了一些,她虽然是省级文物,却鲜为人知.

  燕岭古采石场遗址位于东莞市石排镇燕窝村、田边村交界.由于燕岭上产红石,自明清以来被大量开采,然后多次被禁,山体留下了人工采石的痕迹而成为遗址,以“十八房间”、“补天石”最为集中和显著,面积约25万平方米,在附近还发现有光绪年间的摩崖石刻.如今,采石工人早已不见踪影,采石场仍独留在风雨中,历经百年,低诉着沧桑.昨日,记者带着寻古探幽的心情,探访遗址.

  采石最早可追溯至宋代

  在当地文广中心文化组组长李杰松的陪同下,经过一段颠簸的乡间小路后,终于来到了沉睡百年的燕岭古采石场.下车后,再经过一段杂草丛生的小路,才看到采石场的“庐山面目”:果真是碧水深潭、丹崖峭壁的类石林奇景,胜似天工.眼前一片绿野,鸟儿在石山脚下的树林欢啼,微风迎面拂来,周围十分幽静,远离了城市的喧嚣.

  在不远处,鲜红的岩石被一块块地割走,形成了一个个长方形房间,由于日积月累,房间里积满了水,形成了深水潭.李杰松告诉记者,这就是“十八房间”.其实,从石壁上留下的痕迹判断,石块大多是被一块块地剥下来,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窟窿,大的长宽约为五六米,高达二三十米,小的长宽一米不到,高只三四米,而且从数目上来讲,远不止十八间房,李说,这是当地的老百姓起的,按古人的说法,数字三、六、九代表数量多,十八则更多了.

  采石场属典型的丹霞地貌,产红砂岩,最早的开采年代无法确定.但是,据史料记载,在明代洪武十七年(1384年)南海卫指挥常懿建设东莞城时,已大量使用红砂岩.如今东莞城不复存在,只剩下市区的西门楼(也叫承恩门).西门楼所见之处,如基石、外墙均是由红砂岩构筑而成,而整个广东的红砂岩采石场遗址有2处,一处在广州番禺莲花山,另一处就在东莞燕岭,所以从就地取材因素考虑,开采年代应比明代还早.

  而在前几年,东莞修建环城路时,曾发掘出了几座宋墓.墓室是用红石建造的,省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便推断,燕岭最早的开采年代应该可以追溯到宋代.

  这里的山石鲜红,质地坚硬,在现在要想将一块块长方形巨石剥下来很不容易,更不用提在古代了.但是,古人自有土方法.遗址石壁上的钎痕一条条清晰可见,可以判断,古人是用铁钎往石山里密密麻麻地打上一排排的孔,然后再将巨石撬走.李说,开采的方法有两种,一种是露天开采,就是在石头外面打孔开采,还有一种是矿房开采,就像是开采煤矿一样,在山体里挖出一个洞来,再在里面开采石头.

  石壁上多处凿刻的数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,有“廿三八十、廿四染十、廿五八十、初四八十……”.原来这是采石工留下的“记数本”,记录的是某日采石的数量,“廿三”、“廿四”代表农历,后面是采石的块数.

  在两个房间之间,会留有一段断壁残垣,高约十多米,宽约五六公分,这是采石工的“地盘”分界线,石壁两边分属于不同的采石工,不能越界开采.

  石排因采石而得名

  广东有丹霞地貌的地方不多,除了燕岭外,现在的韶关、佛山西樵山、番禺莲花山都有.但是燕岭产的红砂岩杂质少,结构紧密、硬度大,而且颜色更加鲜红,象征喜庆,特别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,所以古时从燕岭开采出来的红石,主要运往东莞及珠三角其他地方,用于城垣城楼、祠堂庙宇、宅第民居、牌坊亭台、桥涵井泉、村落巷道等,或用做建筑基础、门窗框架、支柱以及装饰性的石雕、石匾、石台、护栏等等,或用红石铺路、铺地,形成了珠江三角洲一带古村落、古建筑特有的红砂岩文化.广州建造南越王宫博物馆时,也被特许开采了部分红石.

  燕岭临近东江,李推断,开挖出来的石头应该是通过河运,再运到各地.

  有个关于石排镇得名民间的说法.“石排”最初出现是在《东莞县志》中,据记载,石排是因“清初,形成石排圩,地表石脉成排”而得名.这恰好说明,明朝崇祯后大规模开采红石山,并供应到附近的州、府、县建筑所用.由于红石质地好,产量大,可谓是当地的“特产”,形成了口碑.当时人们为方便指认红石山这个地方,就将一排排的巨大石壁比喻作:“石排”,后经相传,便将当地命名为“石排”.

  多次被明文禁止开采

  燕岭古采石场遗址是东江南岸丘陵中段的一部分.东江南岸丘陵东起石排镇横山村下宝潭自然村北,西至茶山镇京山村,长约8000米,宽约500米,海拔高度为40米.燕岭几乎与东江平行,每当东江洪水泛滥,燕岭便是最好的天然屏障,挡住洪水的侵袭.

  现在的石龙、茶山、东坑、横沥、企石与石排都为冲积平原,除了石排有燕岭这座大山外,其余各镇都没有大山.且燕岭山为石头山,山石颜色鲜红,自古以来就被当地人认作是东莞的“龙脊”,也即是“龙脉”.

  由于开采红石过盛,当地人认为会破坏这条“龙脉”,于是在明清时,政府几次下令禁止开采.如明代崇祯年间,约在1627年前后,一位名叫王应华的当地人成功考取了进士,请假衣锦还乡时,乡民向他诉说燕岭山的重要性,托他上书当时的县令李模,随后,政府下令禁止采石;清康熙年间,石排人黎之纲也上书地方官府,再次禁止采石.清朝后期,出现了水泥和花岗岩作建筑材料,这时红石开采之风稍减.

  建国后,为适应大规模水利建设需要,石排公社在燕窝岭脉段复办石场,爆破开采块石,供建筑涵闸及堤基需用.20世纪80年代,农村大量建房,燕窝乡政府继续办场,承包开采,年产红石块约4500立方.由于矿石开采破坏资源生态,80年代末,政府下达不准开采的文件,保护生态资源环境.

  1989年5月31日,燕岭摩崖石刻被公布为东莞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;1999年,石排镇政府发文禁止开采燕岭红石;2002年7月17日,燕岭古采石场遗址被公布为广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.

  女娲补天留下一石

  在距离“十八房间”百米远,有一个采石遗存的石柱,高约30米,约30度的角度倾斜,这块便是“补天石”.传说远古时候,女娲娘娘炼石补天,要挑7种颜色的石头,其中就选中了燕岭的红石.等炼好彩石后,还遗留了一块没用完,先民就把它叫做补天石了.

  离开这里,上车再开约5分钟,穿过一条太和路,沿着燕窝村里的绿道,不久便看到燕岭摩崖石刻.石刻位于燕窝村西边村小组西南部古采石场石壁上,为清光绪十六年(1890年)东莞石龙富商孙奭赞颂燕岭古采石场遗址风光的题词和诗文:“文卿大雅,身广体胖.结庐燕岭,万物静观.池鱼逐荔,花鸟啼红.千林明月,叠嶂清风.与人同兴,佳景时逢.高山仰止,书赠铭峰.咸钦燕岭,大清光绪岁次庚寅闰二月谷旦子昌孙奭敬题并书.”摩崖石刻至今保护完好,为阴刻行书,书法雄强俊逸,字形巨大壮观,其中“咸钦燕岭”四个大字皆超过2平方米,高均超过2米,宽超过1米.

  只停留在保护层面

  据了解,目前,石排镇公布了燕岭摩崖石刻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,在保护范围内禁止开采和加建建筑,还专门成立了文物管理领导小组,负责燕岭古采石场遗址的保护和管理.

  遗址已然没有再被开采的痕迹了,同时,它虽然头顶着省、市文保单位的光环,但是遗址内也没有建起供游客游览的线路,附近也没有景点配套设施.有专家曾建言,燕岭古采石场遗址公园可以与塘尾、南社等古村落、东莞生态园、绿道旅游形成互动衔接,建造成以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旅游线路,促进东莞的文化旅游业.

  沉睡多年的遗址作为明、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采取红砂岩的重要采石遗址,也是珠江三角洲丹霞地貌的典型实例,由于资金不足,目前仍在“沉睡”,景点只停留在划线保护的层面,而对其开发、利用还谈不上,更谈不上与石排镇其他众多的旅游景点“平起平坐”,难免有点“禾秆盖珍珠”了.



来源:新浪收藏


TAG:探访沉睡中的红石场 翡翠 翡翠手镯 中国翡翠网 翡翠新闻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指纹浏览器定制开发全面助力企业安全与智能升级

跨境电商资讯:一文带你走进亚马逊19大海

利用 Google 购物广告促进销量的初学者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