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辛集玉雕师傅养成记

一位辛集玉雕师傅养成记

  耿丙辉的手掌宽大厚实,由于常年手握雕玉的电磨头,右手拇指和食指的关节处,已经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。这双手,可是耿丙辉的安身立命之本。

  12月16日,河北省辛集市仿古玉器厂里,老板耿丙辉在指导徒弟加工一块和田玉籽料摆件。一块巴掌大的原石,外形不变、由内而外掏空雕出一只雄狮。雄狮身形健硕,后腿微蹬作俯冲之势,动感十足。

  “这种雕刻手法,辛集的土话叫‘外形不动内里空’。雕好后,整件作品与原石浑然天成,既时尚美观,又显档次,是目前市场上的流行款式。”如今这种“小件”已不用耿丙辉亲自上手,只需在细节处理上给徒弟们做个示范。“玉雕都是一刀的买卖,一个拿捏不准,没准一块料就废了。”耿丙辉说。

  辛集本不产玉,玉石雕刻却源远流长,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民初。1988年,辛集办起了工艺美术厂和玉雕艺术技校,玉雕产业逐渐叫响全国。但随着时代变迁,厂子由于经营不善逐渐衰败,许多玉雕艺人纷纷外出打工或自主创业。

  耿丙辉就是其中之一。虽然今年才39岁,他跟“玉”却已打了20多年的交道,算是这行里年轻一代中的“老师傅”。1995年,他离开辛集,闯荡蚌埠。蚌埠当时是玉雕产业的一个集中地,吸引了一批辛集玉雕艺人前往。

  到蚌埠闯荡时,耿丙辉在辛集的玉雕厂当学徒还不满1年,却是打着“师傅”的旗号去的。为了保住饭碗,耿丙辉每天都像着魔一样,研究、琢磨玉雕的雕刻技艺。

  “在蚌埠,我接的第一个活儿是雕罗汉,可是一点经验没有,怎么办?我就到大街上去看,只要觉得谁长得像罗汉,我就盯着人家的眉眼仔细瞅,好几次都被当成神经病。”耿丙辉回忆说,“后来,罗汉的面目在我心中渐渐清晰了,我又被脚给难住了。没办法,大冬天我把自己的鞋袜脱了,照着自己的脚丫子构思。就这样没黑夜没白天地干了一个多月,总算按时交了活儿。”

  在外打拼的几年中,耿丙辉的雕刻技艺不断提升,回家创业的念头也越发强烈。2003年,他从蚌埠返回辛集,拿着仅有的35000元启动资金,买料、收徒、建厂,创办了辛集市仿古玉器厂。此时,辛集的玉雕产业也开始复苏。

  “前几年玉器大件的行情好,加上自己在动物玉雕的设计、雕刻上也积攒了点名气,都是别人求着我买作品。”耿丙辉说,那时候年轻,还有点狂,他甚至给买家定下“三条规矩”——不能还价儿、不能挑刺儿、不能催活儿,否则免谈!

  但到了2012年,耿丙辉发现,市场变了,有些事自己说了不算了。“那年腊月二十,我给徒弟们开完工资,兜里就只剩400元钱了,年该怎么过?心里空落落的。”耿丙辉说。

  “当天晚上,我在网上无意中点开一个演讲视频,里面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:‘工厂里的一切都是成本,只有销售才能产生利润’。真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啊,我突然意识到,过去我顶多算是个有手艺的作坊老板,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企业的经营者。”思想的转变,带来的是行动的转变。从那时起,他渐渐将玉器加工交给徒弟们,自己则把精力转向了玉器销售和企业管理。

  从匠人到管理者,从坐等客户上门到主动出击,耿丙辉的转型,让他的企业尝到了甜头——2013年销售额就达到100万元;今年前11个月,销售额突破了200万元。“刚转型两年,业绩就有了大幅提高,我相信将来会更好。”耿丙辉说。

  然而,新探索也有新难题。“现在,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辛集是大件玉雕的北方加工基地,但你在街上随便打个车,说想买玉雕,司机却不知道该去哪儿。”耿丙辉说,辛集皮革业的成长离不开皮革城的聚集效应,如今,辛集玉雕行业还缺一个产业聚集发展的平台。

  耿丙辉的看法和辛集市玉雕产业协会秘书长张跃增的观点一致。悠久的历史以及精湛的雕刻工艺,使得辛集在我国玉雕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有“南扬(扬州)北辛(辛集)”之称。尽管目前辛集有玉雕加工厂近80家,从业技工2000余人,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,年产值超亿元,然而辛集的玉雕企业仍属于分散经营,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生产,且以来料加工为主,收益较低,直接阻碍了玉雕产业的进一步发展。

  让耿丙辉高兴的是,今年9月,辛集市玉雕产业协会成立,目的就是打破玉雕企业各自为战的局面,抱团发展。此外,投资6.4亿元建设一个集生产、展示、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玉雕产业园也被提上日程。“届时,园区将把企业集中起来,形成购料、生产、销售一条龙体系,玉雕产业也将迎来更大发展。”耿丙辉说,“我早就盼着这一天了!”记者王峻峰 张怀琛




TAG:一位辛集玉雕师傅养成记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指纹浏览器定制开发全面助力企业安全与智能升级

跨境电商资讯:一文带你走进亚马逊19大海

利用 Google 购物广告促进销量的初学者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