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August 15, 2012

蓝田玉雕现状:匠人很多玉雕大师太少

蓝田玉雕现状:匠人很多玉雕大师太少

  陕西作为全国闻名的文化大省,拥有浩瀚的历史文化遗产,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.西安建城三千多年来,为人类留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这些珍贵的文化宝藏,在西安的发展中曾发挥出重要作用,然而,随着时光流逝,有一些遗产在艰难传承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,抢救并弘扬这些文化遗产应该成为我们光荣的使命和责任.

  连日来,本报记者深入调查了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从今日起,本报将陆续刊登关于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报道的系列稿件.当我们真的走近这些老手艺、老艺人的生活后,才恍然大悟——原来弥足珍贵的文化就在城市的巷陌里,就在百姓的生活中.

  蓝田玉雕工艺源远流长,享誉海内外,被申报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.但眼下从事蓝田玉雕的很多老玉匠年事已高,玉雕工艺的现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显露.业内人士称,缺少玉雕大师和市场疲软掣肘着蓝田玉雕的发展,或许走产业化道路是蓝田玉雕未来发展的方向.

  伦敦奥运会让很多人回想起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,那个夏天留给人们很多关于人文奥运的美好记忆,其中那方被唤做“舞动的北京”的中国印深刻诠释了中国人对“玉”的深厚情结.距西安市区不远的蓝田县,不仅因为玉石闻名全国,玉雕手艺也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.诗人李商隐的“沧海月明珠有泪,蓝田日暖玉生烟”更是让蓝田美玉诗意无限.

  美玉之乡的玉雕困惑

  7月25日,入伏后的第8天,下午3点正是太阳最毒辣的时候,蓝田县的大街上各种各样的玉器店照旧开门等客.无论是店门外气势磅礴的大件玉雕,还是展柜里精巧可人的小巧摆件,蓝田玉雕用独有的方式展示着属于自己的玉石文化.

  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、蓝田玉雕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寻琇琳老人开的玉器店,就位于从西安进入蓝田县城的高速路口,店里等待出售的玉器也很多,但并非都出自老人之手.老人的家人说:“能称得上工艺品的玉雕都是细活,老人一个人雕不过来.店里的玉器有厂里匠人雕的,也有从外地进来的.”

  也许这句话就是整个蓝田玉雕的微观缩影,玉雕大师不多,上等工艺品有限,玉雕匠人在工厂中不停地生产,但玉器店为了吸引更多客源还得从外地进货.

  据蓝田县志记载,蓝田玉开采利用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,2004年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“原产地域产品保护”项目.有史记载,秦始皇的玉印、新石器时代的玉器、杨贵妃的玉带和玉罄,都是用蓝田玉制造的.唐朝是蓝田玉发展最兴盛的时期.“蓝田玉雕有过断代,改革开放后才重拾起来,私人经营玉器后很多人将玉雕作为普通商品贱卖了,其实玉雕是艺术品,是独一无二的.定位不清楚没有形成市场,我们的品牌号召力,也就没那么强了.”蓝田县经贸局副局长、县玉石协会会长徐广利说.

  匠人很多 玉雕大师太少

  蓝田玉俗称“菜玉”,和新疆的“和田玉”、辽宁的“岫玉”、河南的“独玉”并称中国“四大名玉”.蓝田玉色泽丰富,白、黑、黄、绿、青、红六种颜色令其玉色饱满、光泽温润且矿藏丰富,但玉雕市场价值不高.“蓝田玉雕好的技工太少、外界认知度低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.最关键的还是手艺的传承,没有好技工,空有好料也无济于事.做玉雕经济收入不稳定,见效慢,导致很多人坚持不下去,不愿费心思,作品也就少了创意.”徐广利说.

  徐广利介绍,改革开放后蓝田县办起了国有玉石厂,可发展至今全县顶尖的玉雕师只有几十人,玉雕技工有300余人,这其中还有一些外地师傅.在这样的技工储备条件下,蓝田现有玉石加工企业160多家,玉器经营门店400多家,从业人员3000多人.做玉石生意的杨师傅说:“我感觉我们现在是匠人多,玉雕大师少.”

  要对得起传承人的称号

  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的蓝田县玉石厂后院有一间土坯房,沿着小路走近这间屋子时,机器磨制玉石的声音逐渐清晰.掀开门帘,69岁的蓝田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寻琇琳戴着老花镜,在水磨机下聚精会神地雕刻玉器.老人手里正在雕刻的玉雕摆件叫“寂寞嫦娥舒广袖”,大片均匀洁白的玉作为主体,神州飞船与嫦娥的轮廓已经显现,下端翠绿色的部分则恰好雕刻桂树的枝叶.这个一尺高的摆件老人已经雕了半个月,他想用这件作品参评明年的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师.

  “学习玉雕的人不多,且大多数人没有较好的文化、美术、雕刻功底,年轻人急于求成难以雕琢精细艺术品.”老人对目前玉雕技工的缺乏颇为担心,他的孙子高中毕业后想考美院学雕塑.他想孙子将来也去扬州、苏州看看,那里的玉雕不仅做工细腻,而且创意也很出彩,在继承蓝田玉雕手艺的基础上再学习其他地方玉雕的长处,两者结合蓝田玉雕才能越来越好.

 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,寻琇琳老人觉得自己的责任很重.“这是大家对我的肯定,既然被评为‘大师’就要雕出符合水平的作品,对得起蓝田玉雕和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.另一方面,我年纪也大了,手艺如何传承,一直是我放心不下的问题.”老人一边压实手里的旱烟一边说.

  以玉养玉才能走出新路

  杨博是蓝田某玉石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,也是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,2009年他另辟蹊径,做起了团购玉文化礼品的生意.文/记者郑燕茹 张佳 实习生孙颖 王妙佳 图/记者 王燕

  在办公室的一面墙壁上,杨博摆放了两张蓝田玉文化大厦的形象效果图.“这是我的梦想,我们蓝田玉文化含量高,将来玉文化大厦若能筹建成,就是要将这种历史渊源展示给世人.”杨博说,他的礼品公司已经有了市场,这是他走产业化的一步棋,“公司这几年的效益一直呈上升趋势,以后还有一系列的产业化发展规划”.

  从2009年做文化礼品开始,杨博就盘算着聘请美院教授做设计、给自己的产品输入创意.“产业化包括原料开采、设计,加工、包装、销售等.包装现在都是广东那边的公司在做,将来我希望能发展本土包装,真正形成一条产业链.”他说,现在这个市场很松散,只有建立一个正规市场进行统一管理,蓝田玉雕的品牌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形成气候.

  市场化和产业化也是徐广利一直在琢磨的问题,他透露目前蓝田县政府已经在筹划一个西北最大的玉石市场,“政府拟投资30亿元,占地400亩的这个玉石市场,将来打算定位为西安旅游的一个目的地.”徐广利说.

  杨博的成功与对产品进行准确定位有关,他的公司在生产工艺品时没有丢下高端艺术品.“工艺品是产品,带来经济效益,高端艺术品需要慢工出细活,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,如果整个蓝田玉雕的产业化能发展起来,将来我们能以玉养玉,让工艺品供养高端艺术品.作为我个人来说,未来经济状况更好的时候,还想补贴老艺人,让他们安心做艺术,哪怕一年就只交一件作品.”

  无论是寻琇琳、杨博还是徐广利,都是为了留住蓝田玉雕的手艺在努力和探索,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,蓝田玉雕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薪火相传.



来源:新浪收藏
分享到: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


TAG:蓝田玉雕现状:匠人很多玉雕大师太少 翡翠 翡翠手镯 中国翡翠网 翡翠新闻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